东风鼓满万里帆
——中国教育改革科学发展路径透视
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变革、大发展和大跨越,中国教育事业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。历史的车轮在驶过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后,又面临着新的沟坎:
如何在取得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、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等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之后,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新矛盾与新问题?
教育要发展,根本靠改革。
两年来,对中国教育来说,改革的步伐之快、力度之大,前所未有。在2010年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,发布了描绘未来10年改革发展宏伟蓝图的教育规划纲要的同时,国务院成立了由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,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措施研究部署、指导实施、统筹协调。成立如此高规格、跨部门行政协调机构推进教育改革,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。在“系统设计、试点先行、有序推进”的思路指导下,教育改革的步伐坚定向前迈进。
顶层设计给力,改革蓝图更加清晰
深化改革,改什么?怎么改?
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,不改不行,乱改也不行。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进,牵一发而动全身,改得好,将惠及一代人,改得不好,会波及一代甚至几代人;头痛医头、脚痛治脚,结果也可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。特别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“深水区”,易改的已经改了,剩下的都是“硬骨头”。因此,必须控制好改革风险,做到上下衔接、左右协调、形成合力。为此,中央领导强调,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必须“系统设计、试点先行、有序推进”。
系统设计,也是总体设计,更是高层设计。在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期间,教育部门就同步开展各地各校改革诉求摸底,系统研究突破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。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,确定了从培养模式、办学体制、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部署的总体框架。这四个方面的改革,犹如四个从内向外依次展开的 “同心圆”:第一层是培养模式改革,关键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,这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,也是一个好的教育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。第二层改革是办学体制改革,关键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,保证学校办学的自主权,让懂教育的教育家办学。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运行,关键在于处理好学校与政府、社会之间的关系,这就是第三层——管理体制改革。而三个层面的改革,均离不开教育基础条件的支撑,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和教育投入,这就是第四层——保障机制改革。同时,这四大方面的改革事项中,有的改革主要涉及学校层面或局部地区,应充分尊重基层,鼓励地方和学校自行探索,大胆试验;有的涉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全面铺开推进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,需各地各校先行试点,取得经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开;有的涉及我国教育重要标准制定、重大制度创新,必须由国家层面统一设计、组织实施。这样,改革内容分为四个方面、改革实施分为三个层次,形成了新一轮教改“四面三层”的大格局。
试点先行,是为了确保改革风险最小化、改革效益最大化。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突破,也涉及思想观念更新,更涉及各方利益调整,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,必须试点先行。为此,教育部门会同有关方面从群众反映强烈、社会普遍关心、制约事业发展的热点、难点、重点问题入手,细化出125项需要重点突破的具体机制,其中培养模式36项、办学体制36项、管理体制24项和保障机制29项。围绕这些改革重点,请各地各校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自愿申报试点项目。经过“三上三下”严格评审程序,最终在全国确定了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,分别由31个省(区、市)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80多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承担,形成了教改试点的总体方案。
我们看到,在教改总体方案的有序推进中,为尊重基层积极性、主动性,教改总体方案中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,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基层的改革愿望,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;为体现改革科学性、民主性,所有试点单位的选择和试点方案的确定,均严格履行了专家论证和行政评议程序,经过了教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认真审议,充分听取了各方面意见。未经专家论证和行政评议通过的试点方案,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不予备案;为保证试点操作性、实效性,每项改革试点项目,均确定时间表、路线图、责任人,确保改到实处、改出实效。
有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,改革方向更加明确,改革任务更加具体,改革路径更加清晰。
培养模式改革,真正落实育人为本
培养什么人,怎样培养人,始终是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。
当“有教无类”、“教学相长”的观念从2000多年前延续至今,当破解“钱学森之问”从梦想变为实践,科学的人才培养观成为许多人的期许:转变观念、解放思想,鼓励学生对知识保持好奇心与求异思维;因材施教、发展特长,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;科学评价、激发创新,建立更为科学灵活的评价体系……从这样的出发点起步,教改总体方案明确了改革路径:重点围绕推进教育教学内容、课程、方法改革,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,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探索构建人才成长“立交桥”。
——在基础教育领域,两年来,围绕“减负”、全面发展、改革评价制度等“老大难”问题,一些地区与学校积极探索,取得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可喜进展。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小学,立足课堂,改革教师培养、课堂教学、校本课程、作业布置,减轻学生课业负担;上海改变原来单纯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,构建中小学学业质量“绿色指标”综合评价体系,引导学校为实现“轻负担高质量”的教学而努力……2012年10月11日 13:28 教育部网站-人民日报